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药常识 > 中华医药
编号:10756680
热点话题:中药治病并非方越大越好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2年10月3日 《当代健康报》 2002.10.03
     有这样一种病人,一旦生病治病心切,要求医生把剂量加大,多加几味药;有这样一种医生,喜欢开大方以显示自己的医术超群。很多人都有这样认识上的误区:大方治病快。其实,只要辨证准确,选方恰当,方无大小,都可以治愈疾病。

    中药用大方、重方治病疗效高吗?这很值得商讨。有的大夫一开方有30多味药,不少味量超过30克,一开6剂、10剂,有必要吗?药味过多、过重,不仅浪费药品,也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。先看看古今名医的处方情况:

    1.味数。只要辨证准确,施治对证,药味虽少但能取得良效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有113方,每方中超过8味的仅有10方,5味以下的有73方,占64%。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载160方,超过10味的仅有7方,5味以下的有75方,占46%。中药不能搞“韩信用兵,多多益善”。社会上流传着:“药过十二、三,大夫不沾边,没读圣贤书,哪敢把脉参。”不是很好的写照吗?

    2.剂量。药味的轻重至关重要,有的处方每味超过30克,甚至达60克,祛邪药量过大能破坏元气,损害身体;滋补药量大也能引起不良后果。如人参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已屡见不鲜。过去很多名老中医用量少而精准,每能获良效。这足以证明,并非剂量越大越好。另外,很多药物因使用剂量不同而功效不同,更不能盲目求大剂量。如柴胡,具有疏散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阳举陷的功效,常用药量为3~10克。但在临床应用时,3~6克升阳举陷效果较好,6~12克则疏肝解郁效佳,若要疏散退热,多用到12~24克。

    3.剂数。治病的剂量也值得探讨,如祛邪药物一般3剂即可,尤其对年老体弱、婴幼儿患者,因病情复杂危急,朝夕多变,更应慎之。有的大夫看病,处方动辄6剂、10剂、20剂,大凡不必,尤其急症祛邪的药,用之过多副作用甚大,如辨证准确,用药果断,一二剂即愈,其余的不是都要白白扔掉?惜哉!

    先贤与专家们的用药,如同精兵猛将,药味虽少却取得良好疗效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。 (杜令域), http://www.100md.com